后其实反映的是人事权的争夺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比如说孝廉、秀才本来是中央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就是汉代的察举。但世族垄断上升通道之后,自可凭门第入仕,孝秀便越发势微。可自刘宋开始,皇权复振,孝秀又逐渐兴起,并且规范化,连孝廉都需要考试才能通过。而皇权在人事上一有强势的迹象,士族便随之演化出对抗手段。之前注里说过官分清浊的现象,察举也同样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孝秀开始被侵蚀,内部产生分化,秀才非士族不选,孝廉则多纳寒门。至于为什么士族不垄断孝廉这个原因够一篇札记的体量了,就不细说了。
PS我不太喜欢用定时发送的功能。所以除了几种不得不提前定时的情况之外,余下都是手动发送,更新时间一般在9点50-10点半之间,有时候有事或者审核不过可能会晚一些。第2/2页)
“行了行了,净说些不着调的话。我问你,关于高儿的前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乐湛气呼呼道:“这逆子还有什么前程了?!”
乐夫人给丈夫倒了杯凉茶:“你先别急着生气。咱们说正事。路呢一共就这么几条,举孝廉——”
乐湛一口茶喷了出来:“就他?????滑天下之大稽!!!!他要敢举孝廉我打折他腿!也不用别人弹劾我,咱家直接成笑话了!”
乐夫人想到儿子举孝廉也忍俊不禁,用手帕为丈夫擦拭嘴角茶水:“我没说让高儿举孝廉,一来他没那个名声,二来孝廉也是要考试的,我们就算给他推上去了,高儿也过不了。三来现在不比以前了,大多都是寒门走举孝廉的路子,咱们高儿也没到那一步。”
“那你说举孝廉......”
“我这不是在给你算嘛。举孝廉、举秀才这两条路高儿是走不了。郡学、国子学就更不用说了。送进去也是白送。至于吏部铨选呢,咱家在京中没什么根基,高儿一没声名二没才学三不是孝秀也没策经,基本上是无缘了。那剩下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公府辟召,一是州郡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