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麻雀有毒,不能吃。这条戒律也有许多支持的故事。如某村的某某孩子,因为夏天吃麻雀,中毒死了。故事有鼻子有眼的,有的村名是熟悉的,孩子也有名有姓,又有秋冬春季麻雀肉色发粉,而夏季则发红的“有毒”佐证,孩子们深信不疑,没人敢吃夏天的麻雀。
孩子们打鸟,很大的目的就是烧着吃,因为那时除了年节很少有肉吃,孩子们打下的鸟都在做饭时扔进灶坑,过一会儿扒出来,就烤熟了。肉熟了散发出来的香味极其诱人。一般主要吃两条腿和胸脯,因为这里有肉,其它部位基本没肉。
既然不能吃,夏天就很少有人打麻雀了,即使打到了,也不敢吃,顺手就扔掉了。如果家里有猫,可以喂猫。猫是不怕这种“毒”的,夏天常捕食麻雀,从未中过毒。
长满树木的那条沟,长约五六十米,宽约六七米,深度在三米左右,是生硬地嵌在平地之中的,据说是长期人为取土形成的。
那时小学星期天休息,星期三下午只有两节课,因此,星期三放学后、星期天,李长山、沈旭等孩子,经常相约到这里打鸟,有时是四五人,有时是两三人。
5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早饭后,李长山、宋百安、谢义、沈旭四人一起去打鸟。他们沿河向东而行,在那条沟所在处,有条过河的通道,河中垫有石头,可安步过河。
此时候鸟渐多,那条沟中日趋热闹,远远的,便能听到各种婉转的鸣叫,看到飞去飞来的倩影,引得孩子们心荡神驰,不觉地加快了脚步。
到了沟边,四个孩子便分散开来,各自寻找目标。
候鸟比家雀傻得多,见了人,并不飞走,或并不飞远,依旧在枝头驻留或跳跃,依旧叫个不停,这大概就是“关关雎鸠”吧。
李长山循着鸟鸣,走进沟的中间部位。找到那棵栖鸟的树后,就仔细找寻鸟的具体位置。
这是一棵杨树,有五六米高,此时的树叶,虽然依旧嫩绿,叶形却已成年,浓浓密密的。顺着缝隙望去,只见一只小鸟,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