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二返校以前敲定这事。”
周主任问道:“要我通知你父母吗?”
张潮犹豫了一下,道:“还是算了。我自己能谈好,而且我也成年了,合同自己就能签。”
周主任点点头同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为纯粹的行政干部,张潮成名以来他的工作压力凭空大了很多,经常有各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单位、机构甚至个人打电话到办公室,而且接待工作也多了很多。
还一个都不能得罪,不是报纸就是杂志,要不然就是今天这样的出版社。吴校长交代了,这都事关学校声誉,不能怠慢。
周主任得了准信,就和校长汇报了,校长笑道:“那还是用那个小会议室吧。那儿快成了张潮的专属会议室,用的频率比我还高。另外,你还要做好准备……”
周主任当天晚上就给留电话的出版社一一回电,讲了学校的安排,让他们赶紧派人过来。
各个出版社闻言,立刻急了,以前找作者谈出版都是一对一,哪有这样,和拍卖行似的。但张潮和学校方面的理由也十分充分,无可辩驳,只能特事特办。
所以各家都连夜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终还是忍不住诱惑,纷纷派出精兵强将,飞往福海,争夺张潮的初版权。第2/2页)
三个编辑看了下记事本上的记录,连同他们三个人已经到了学校的,一共有十二个出版社,其中不乏三联社、中信社、花城社这样有名的国家与地方大社,也有呗榕文化、中南博集等崭露头角的民营出版公司。
三人都感到压力山大。
也不怪这些出版机构如此积极,原因无他,就是畅销。
韩涵一部《三丛门》的销量,许多知名的老作家一辈子写的书加起来都追不上。而郭小四的《幻城》则很可能打破这个记录。
其余的青春文学作家,如春树、蒋方舟等人,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每本书的销量也基本能维持在10万册以上。这在一本书首印3万册、年销5万册就算畅销书的时代,可以算得上出版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