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将劝谏之臣严惩。且那一百万两赈灾款,陛下自内库拨出五十万,陛下尚且如此,我等商人又岂能袖手?”
“乡亲们,我在此呼吁,若有余力,捐几两碎银,便可救陕西百姓于危难。这几两银子,于我们不过是些许酒资,于陕西却是百家生机。”
“我在此明言,凡捐银者,一两以下在我张家店铺购置绸缎,半价相售;一两至十两,减价一成;十两至百两,减价两成;百两以上,减价三成,此优惠三年有效。”
“捐银者可在此处登记。”
言罢,数人抬桌摆于坊市门前。
围观百姓一时沉默,捐银关乎自家生计,须得谨慎思量。
气氛略显尴尬,张宏目光环视,悄然向几处示意。
“少东家,老叟家境贫寒,这二两银子原是备着买棺木的,今捐与陕西,积些阴德,少东家莫嫌少。”
一位身形佝偻的老者颤巍巍走出人群,缓至桌前,从怀中掏出破旧布包,打开是细碎银块。
张宏微微一愣,此人并非预先安排,却在此刻挺身而出。
他神色一肃,急忙搀扶老者:“老丈,您高义,陕西百姓定感恩戴德。”
亲自为老者登记后,张宏高声赞叹:“有此长者,实乃陕西之福,大宋之幸!”
“唉,想我康清河在汴京商界也算有头有脸,如今在大义面前,竟不如这贫寒老者,实在汗颜。”
这时,中年汉子康老板上前:“我那大康粮坊,别的没有,粮食尚有千石,悉数捐出,聊表心意!”
二人之举,触动众人恻隐之心,纷纷上前。
“我庭轩客栈也凑个数,捐银千两,求个心安。”
“咱们不过是投胎好,生于汴京,若在陕西……我鸿运酒楼捐银两千两。”
数位张宏好友亦现身,出手豪爽,千两白银不在话下。他们深知,花钱买名,此乃善举。
众人惊愕,何时这些富户如此大方?但见白花花银子捐出,皆是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