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一定的经验,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沦落为皇帝的御用秘书,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弱势的时候,内阁权力加大,甚至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的强势,内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临时办事机构,内阁官员不敢有自己任何的意见。一旦想要有所建议,必须私下得到皇帝的同意才敢当众说出来,不然后果相当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臣解缙,这个从小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看不起一般人的读书人。贪官污吏不但害了老百姓,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所以朱元璋是用霹雳手段对付这些官员,甚至于发明了扒皮制度,将一个个贪官污吏扒皮后人皮悬挂在宫门示警。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也是出了名的,时常对读书人冷嘲热讽。要不是因为一些读书人有本事有一定的才能的话,朱元璋早就对读书人大开杀戒了。朱棣不但继承了朱元璋的勇敢果断,而且也继承了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厌恶。解缙虽然在内阁帮助朱棣处理了不少事情,对于朱棣有一定的功劳,但是朱棣明显不喜欢这个内阁官员。解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朱棣秘密地派遣锦衣卫处理了,锦衣卫将解缙绑架到了一个郊区后活活打死了。这就是敢于和帝王争论的结果,也是为了震慑其他的官员。其实解缙的死一多半是为了震慑大家,让官员们不敢明着反对朱棣的意见。只不过这么做可惜了一个解缙,也导致一个能臣就这么死了。这件事情虽然巩固了朱棣的地位,震慑了当时的大臣们,但是实际上也断了言路,导致一些忠臣不敢发表自己的良性建议,其实这么做弊大于利,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
内阁成员到底有几个?具体的职权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帝王的个人爱好,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