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户部不得不掏腰包,这笔开销在大明的年度财政收入中占据了极大比重。
“秦先生,但大明时期北方不是同样难以自给自足,需要从江南调运粮食,这不也是一笔巨额支出吗?”
秦放在一旁,微微摇头,声音坚定:
“世间诸事,利弊共存。但细究大明迁都之举,其利显然大于弊端。”
他目光如炬,接着阐述:
“江南之地,乃世家大族盘踞之所,若朝廷安于此,难免不受其渗透。”
“迁都之举,首先便确保了朝廷的独立性,这利益已是不小。”
他语气加重,仿佛在揭示一个深层次的道理:
“设想一下,若非大明毅然迁都,后世汉人疆域,又怎会有‘两京一十三省’、‘汉地十八省’之格局?”
对于那些诽谤朱棣迁都出于私欲的言论,秦放向来嗤之以鼻。
“迁都之事,实为朱元璋高祖生前既定之策,即便是太子朱标,亦因考察迁都之地而染病。”
他进一步分析:
“古时金陵,岂能涵盖四海?时至今日,大明所辖之天下,已非秦汉、唐宋之时可比。”
他慷慨激昂,颂扬朱元璋的伟业:
“最大的贡献,莫非一役光复两百年沦陷的中原,四百年离乱的幽燕,以及六百年失地的河西!”
“那是鞑虏占据中原两百年,幽燕四百年蒙尘,河西六百年为胡人所控的辉煌之战果!”
即便是那些土地未曾遭受元朝的极端压迫,居民仍以汉人为主,但他们的身份是否还纯粹?
倘若大明未曾迁都,汉人是否会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大规模迁入中原、抵达幽燕?
若非大明三百年汉人在这些地方的生息繁衍,清朝接管时,这些土地是否还能属于汉人?
难道清朝不会直接将边疆防线推至淮河?
仅从此角度来看,朱元璋与朱棣父子的功绩,无疑是天命所归。
秦放的建议刚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