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订大明历法的过程中,刘伯温已经察觉到,近几年的气候与南北朝首度校正“大明历”时的条件略有不同。
然而,由于差异细微,他并未深入追究。然而,当秦放的一番话传入耳中,刘伯温骤然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原本心情轻松的藩王们,也在这时感受到了压抑,他们原以为只是寻常的听课,却没想到秦放会把如此严肃的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无论是刘伯温还是朱元璋,内心都渴望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反驳秦放提及的“温暖期”。
尽管他们,包括最年长的朱标在内,内心深处都清楚秦放所言非虚。
大明王朝自微末中崛起,始终对北方的鞑掳保持警惕。
刘伯温与诸多名士大儒一直在探索,唐代之后,北方的鞑掳为何能变得如此强大,迫使中原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天下动荡。
曾经,刘伯温深信不疑,这是由于中原龙脉的衰弱,使得这片土地失去了孕育帝王的气运。
但现在,面对沉重的现实,他不得不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重新审视这一切。
在那个启示性的瞬间,刘伯温因秦放的洞见而恍然大悟。
他记起唐朝辽东的变迁,那曾是一片苦寒的不毛之地,却在开元年间,在契丹的治理下,化作了丰收的沃土。
他自嘲地想,这简单的道理,自己竟到晚年才明白。
难道真的是因为北人不懂耕作之术?若真如此,即便不南下求学,短短三年,也应有智者掌握其法。
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气候之变气温上升,造就了这一切。
眼前的年轻人虽是看不见,但却所洞察真理,令刘伯温心生羡慕。
而朱元璋,却由此感到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助。
他,一个深知民间疾苦的皇帝,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深重的忧虑。
在学堂的沉寂中,朱元璋意识到,尽管他在朝堂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自然的演变面前,他却显得如此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