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心中,东江的安抚如同一剂强心针,为辽东的军事布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辽东的局势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可解,幸得孙承宗在辽东前线力挽狂澜,锦宁防线固若金汤,建奴的威胁暂得缓解。
崇祯深知,只要蓟镇稳固,京师便无忧矣。然而,蓟镇之防,始终是他心头的一块巨石,尤其是己巳之变的阴影,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
那场浩劫,不仅让关宁铁骑元气大伤,更让北直隶陷入一片混乱,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国家根基动摇。
朱冰,这位穿越时空而来的旅者,心中暗自发誓,定要改写历史,阻止己巳之变的重演。他深知,袁崇焕的到来将是改变局势的关键,届时定要与他深谈,共谋大计。
然而,眼前之事更为紧迫。
崇祯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宋应星身上,这位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的科学家,正静静地坐着,与一旁站立的魏忠贤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明朝,除了年高德劭的首辅,鲜少有人能在皇帝面前获得赐座的殊荣。而宋应星,既无功名显赫,又非出身名门,更非老臣宿将,却得此殊荣,实属罕见。
魏忠贤心中暗自揣摩,这位宋应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得皇帝如此青睐?
崇祯帝心中却是另一番思量。他深知,宋应星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士人,但其才华与见识却非同小可。
他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华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却因满清的入关而惨遭焚毁,实乃中华文化之巨大损失。
朱冰的到来,正是为了阻止这样的悲剧重演,他誓要保护好这位科学巨匠,让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为明朝的繁荣贡献力量。
“宋卿家,”崇祯帝语气温和,却难掩心中的忧虑,“朕近日来夜不能寐,皆因国事艰难。粮食问题,乃国家之根本,若不能解决百姓的温饱,何谈振兴,更遑论强盛?”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皇帝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