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坏了,才去买新的,或者做新的。
衣服缝制不容易,一套衣服下来,足有两个月的月钱,非常贵。但是衣服在那个时代,可是耐用品。质量都很好,一件衣服能穿个两三年。
所以衣服有时候也当做交易的货币。
半件衣服的钱,那就是一个月的俸。用一个月的俸去写一封信,而且信还不一定能够送到家人手中,着实是笔看起来划不来的买卖。可是在亲情面前,没有什么划得来划不来的。
至少黑夫支持弟弟去争取名额,就是因为这个。
他希望他们家里人可以出一个读书人,这样以后再也不用受去求爷爷告奶奶找人写信读信的气了。
贵族和庶民之间,阶级分明,区别在很多地方。一就是衣服颜色;二是贵族对工具的垄断;三则就属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这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但延续了数代之后,庶众几乎是被贵族捏在手心里。
大王的发布告示看不懂,全靠官吏实际上还就是贵族或者贵族的后代宣读;写信不会写也就罢了,甚至都不会认字。
这就使得庶民在生活上,生产过程中,处处都要依赖贵族。
压迫一词,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人身等级依附关系上。
不是古代的庶众愚蠢,不懂得反抗,没有足够高的觉悟和思想;恰恰相反,懂得都懂,是因为资源、知识文化都被贵族垄断。
所以就造就了一种可悲可怕的局面。
贵族无限制地欺负压榨民众,但是民众不能反抗。因为反抗的代价是严重的,而且反抗了也没有用。
杀了贵族,谁给你写信认字;谁给你解释法令,谁给你儿女起个好名字;父母死了,谁给你的父母写碑。生活中各个环节,几乎都需要用到文字。
而且那些贵族,根本不是书本上写的那样高高在上闭门不出。恰恰相反,那些贵族和庶民活在同一方地域。
这就导致,贵族和庶民的生活十分紧密,几乎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