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陆沉曾经认为这种发热应该是电子能级跌落导致的。
不过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之后,陆沉开始意识到的自己的认知问题。如果这种不可控的高温是持续由能级跌落释放的热能,那么这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里,量子释能综合症患者体内发作的频率,或者说跌落能级的氢原子电子数量总体是保持稳定的。
如果这种释能可以保持稳定,那为什么发热七天左右就会炸呢?
不合理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以至于陆沉不得不做出了一个推测——发热不可能全是量子释能综合症惹的祸。
回到酒店的路上,陆沉一直在向杨伟民介绍自己的推测。这个推测其实并不成熟,陆沉不可能像杨伟民那样自己琢磨十几年甚至更久才把结论说出来——所以他说话的时候有些结巴,还有些语无伦次。
这时候就体现出杨伟民的本事了。陆沉一会嘟囔氢原子释能不会全部转化成热能,一会又恍然大悟说什么“释能不应该始终保持稳定”。要是换个普通临床内科教授来听,说不定要让陆沉去先找李晓慧主任聊聊天。而在组里干了这么些日子的杨伟民不光听明白了陆沉的理论,并且还迅速抓住重点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为了方便讨论和思考,让我们假设一开始发生电子能级跌落的位置是细胞内部。”杨伟民拉着自己的学生开始了讨论,“细胞内的氢元素电子能级跌落,并且释放能量的时候,紫外线会首先影响到这个细胞内的蛋白质,并且对细胞膜造成损伤。发生了释能的细胞本身会死亡。”
而在这个基础上,释能细胞周围的细胞也会同时收到损伤,并且这个损伤会一直持续到光子的能量被消耗干净为止。
假设光子穿越了三百个细胞后才被消耗殆尽。那就意味着,这三百个细胞都发生了严重损伤,并且形成了一个条状损伤线。
而此时,释能原位的细胞内部,还有很多氢原子正处于n=2的激发态。
氢原子外的电子将会天然倾向于维持在基态而非激发态。就像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