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的。
马太效应,在高校建设上也是如此,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而且强者会因为种种因素变弱,但弱者却鲜有能翻身的。
前者,如华国科大,原本在恢复高考后十年内脚踩清北镇压当世一切敌的华国科大,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选择错误,留不住老师吸引不了学生,便逐渐退出了顶级名校的序列。
后者,如西蜀大学,从最后一批获批985的学校,经过20年的沉淀杀入了中高端,摸到了前十序列的边。
但这是西蜀、锦城两级财政的共同努力,向其倾尽一切资源的结果。
更多的是原本一个批次的重点大学逐渐分化。
到了卿云重生的那个年代,双非学校一个学院一年的科研成果还不及985名校一个副教授一年的成果。
甚至还有双非学校的正教授求爹爹告奶奶到985名校青年讲师的课题组里,只为混个资历。
在感慨了一番赢家通吃的后世后,卿云一脸严肃的看向了王德超,“老校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时代的一份子,我认为我们復旦大学的每个人,都应该勇于为时代发声,关注热点问题,传递正能量,共建美好社会。
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口号虽然伟光正了点,但架不住好用啊。
光有钱也是没用的,比如之江大学,常年经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但是排名也是逐年下滑的。
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
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占地面积超过8000亩的之江大学,相比起4而言,只
是大而不强。
抛开农学专业后,其11个a学科只剩5个,而单从农学看,之江大学也排在华国农大、华中农大、建邺农大之后,位列第四,且400出头的总分上与前三者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