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度的十字装置。最关键的是,还把原本两重结构改为了三重,新结构可以测量天空黄道。】
【本来挺好的。结果发展到后来,浑仪上增加的环越来越多,把球面上的天空全给遮住了,根本没法观察。后来元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选择了和李淳风完全不同的路。】
【他把上面的这些环都取了下来,将浑仪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郭守敬的简仪已经和浑仪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了。
它不再是一个球体。这些环被拆分开,以平面的形式立在了底座上。
窥管的管口呈现出“十”字的细细金属丝,这就是郭守敬发明的“十字丝”结构,可以用来更精准的定位星辰。
夜晚的时候,郭守敬从窥管望过去,瞄准自己要观测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置于“十字”的中间。
镜头闪过,未来的狙击手们瞄准着自己的目标,光学的十字在他们视野中闪过。砰的一枪,正中目标。
【现在的狙击枪、天文望远镜大部分都依然还在采用郭守敬创造出来的“十字丝”作为辅助瞄准。而且简仪上的赤道装置现在
依然被广泛的运用在天文望远镜上。】
简仪上的赤道环在底座的百刻环上转动。
虽然两者都是黄铜制造,但是运转起来却十分的流畅,似乎毫无摩擦阻力。细看,郭守敬在两者之间放置了四根圆圆短短的金属棒。借助金属棒的滚动,自然运转流畅。
这也堪称是最早版本的滚珠轴承和滚柱轴承,比达芬奇设计的滚筒轴承大约要早两百年!【郭守敬也是个实打实的牛人!】
【简仪的使用比之前要简便很多,欧洲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发明出来类似的装置。】
【不得不说,古代的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要精通天文学,往往还要精通数学,甚至像是提到的这些人还得精通机械制造学。】
【个个都是天资卓越的全才!】
唐朝。
李淳风看着自己设计的黄道浑天仪出现在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