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出列道:“陛下,李时珍遇到之事在大唐应该也是存在的。臣建议,大唐也需要立刻着手编撰相关的医书,明确各种草药的真容,杜绝误服误杀的现象。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还有其他臣子都站了出来:“臣附议。”
这种事不涉及到大量的钱财和人力,只是编医书而已,而且又真的与民有益,根本不会有官员反对。
李世民颔首:准奏。
他想起下面州县来报,孙思邈孙道长已经主动现身并且言明自己要来长安。李世民希望孙思邈能够赶紧来。他有很多医学上的想法需要和孙思邈商议,然后让对方来主持。
【一开始李时珍觉得,写书嘛,坐在书房里,每天动动笔杆子就行。】
【但写着写着,李时珍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李时珍的书案上堆满了他从市面上和亲朋好友家中搜罗来的各类医书。书房外的厅堂内还摆放了各式草药。
他对照着医书,时不时的往返于厅堂,查看这些草药的特征。但有几样真是越看
越糊涂。
这远志,陶弘景说它是小草,颜色青,开白花,像麻黄。但宋朝的马志却说陶弘景说得不对,这远志应该像大青。这两人,到底谁说的是对的?
李父已然年迈,正在查看这些草药,闻言道:
“这些不正是你现在想要解决的问题吗?你既然觉得古书上有错误,但现在编书却又依照着古书上写的来,那又有什么用呢?
李时珍眼睛一亮:父亲的意思是?
“就算同一种药材,生长的地方不同,药性也就不同。”李父抚了抚花白的长须,语重心长的道:“你要写本草,待在家里闭门造车可不行。”
【李时珍一想,对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把本草写好还真的得实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这样,当时已经接近五十岁的李时珍开始了自己的搜寻本草之旅。】
已经有些风霜沧桑的李时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子,背着行囊,驾着一辆驴车就和家人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