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来人的印象中,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总是黑白基调,透着股冷峻,仿佛没有任何色彩。
这显然是个误解。
源于旧时的黑白影像资料,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
80年代之前,我国市场上并不存在彩色胶卷。
虽然有段时期,苏联曾共享过这方面的技术,但后来的历史进程,懂的都懂。
该撤的都撤走了。
60年代,有位叫邹竞的浙籍女士,留俄归来,历经五载,先后研制出多种型号的特种红外胶片。
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
遂又在80年代,主持研发出“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2”,并投入工业化量产。
实现了国产彩卷,从无到有的突破,圆了国人的彩色梦。
那在这之前,老百姓就没一张彩色照片吗
也有。
这就涉及到曾引发全民追捧的一项花活
照片手工着色技术
六七十年代,在大城市的照相馆里,倘若没有手工着色服务,职工都不好意思说搁这上班。
至于小地方,消费不起
时下首都,最大的bj照相馆中,手工着色师傅多达40人。
不过,全京城也就200来号。
一是照相馆不多。
其二,这可是门技术活,师傅不领进门,寻常人琢磨也是白瞎。
日头正好。
五道口,菜门营鸽子市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对于老bj而言,早起逛鬼市,完了吃早点,吸溜一碗热乎的豆汁,接着逛鸽子市,那是生活常态。
尤其一帮老爷子。
娄继宗,民国初生人,今年六十有四。
唯一的儿子和儿媳妇,早年间不幸罹难于一场沙尘暴,被掉下的重物砸到。
所幸给他留下个大胖孙子。
如今孙子在外参军,老伴前两年也走了,娄老爷子孤寡在家,就热衷盘個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