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愤怒如同被狂风卷起的烈焰,当他亲眼目睹,曾经寄予厚望的朱标,竟被一个自诩儒雅的学士悄然改变了心智。
昔日那个万众瞩目的皇子,何等卓越?
才德兼备,深受万民爱戴,他的未来仿佛已被金色光环笼罩,注定将引领大明走向辉煌。
然而,转瞬之间,一切都变了模样。
短短数载,朱标仿佛换了一人,虽然更加适合成为下一任帝王,可身体也达到了极限。
更甚者,他竟为那些触犯律法、本该严惩不贷的士子求情,这种忧国忧民之心,未必是好事。
朱标的此番举动,无异于将慈悲之心错置于虎狼之口,仁爱之下却是在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令人心痛不已。
宋濂与朱标相识不过数年,却将一位前途无量的皇子引领至如此境地,虽无错,可也成了间接害死朱标的凶手。
朱元璋不禁暗想,这宋濂,到底只是个书呆子,要是只教朱标仁政,终究会害了他。
更令人愤慨的是,宋濂竟然会在多年后卷入一场大案,干涉皇权。
这等书生,便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实在可笑可叹!
朱元璋心中怒火中烧,他深知,若任由这等投机取巧之徒在朝中横行,必将成为大明未来的隐患,不可不除。
于是,他暗暗将宋濂之名镌刻于心,眼中寒光闪烁,仿佛已预见了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宋濂,你还是趁早告老还乡吧,咱的标儿,决不能早逝!”
尽管怒火在胸,朱元璋的心中却渐渐明晰了一条线索,此番试炼之中,朱标确实拥有成为一代帝王的潜质。
若能让他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再学会任贤选能,统领大局,便能让大明的未来重归正轨。
同时,他也立下决心,任何企图劝说朱标亲力亲为之人,都将是他朱元璋的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
思绪至此,朱元璋强行按下心头的波澜,继续沉浸于试炼之中。
意念一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