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双手紧握成拳,躬身立于大殿中央,心中如鼓点般急促跳动,汗水悄然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襟。
作为大明帝国的重臣,同时也是朱元璋的耳目与利剑,他深知今日之失,非同小可。
锦衣卫的失职,对于一位以铁腕著称的君主而言,无疑是触动了其最为敏感的神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未立即爆发雷霆之怒,而是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大殿内,时间仿佛凝固,只有关良急促的呼吸声在回响。
终于,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沉稳。
“咱已洞悉全局。”
这句话,既是对关良的宽慰,也是对自己决断的确认。
“但你之过失,不可轻饶,但念你往昔之功,罚扣俸禄三个月,以示惩戒。退下吧。”
关良闻言,心中虽感意外,却也松了口气。
仅仅只是罚了俸禄而已,相较于可能面临的更严厉处罚,已是莫大的恩典。
他连忙叩首谢恩,退出大殿。
待关良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复杂的神色。
他回想起朱棣的种种行为,那个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皇子,却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暴虐之气日益显露。
他曾试图通过隔离海清来引导朱棣走向正轨,但今日之事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设想或许过于简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朱元璋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
他意识到,海清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远非一般臣子可比,那份信任与依赖,足以影响朱棣的言行举止,乃至未来的治国理念。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眉头紧锁。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海清以及朱棣教育的判断。
难道,真的是海清在无形中塑造了朱棣的残暴性格?
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朱元璋的心湖骤起波澜,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慨与疑惑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