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和老师们,都熟悉着手里的资料,为今天的交流会做着准备。
“今天上午的安排就三场,上午的中美文学路线的探讨,下午与多位优秀的中国作家直接展开对话,下午结束前还有有奖问答环节。”
“行程安排的还挺紧凑。”
休息室的沙发上,安塞尔教授看着手中这份北师大的计划书,自语道。
这时,休息室的房门打开。
乔治领着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推门走了进来,“老师,北师大的校长特意来找您。”
校长?
安塞尔教授起身,抬眼看去。
发现并非是上次见过的那位,想来这应该就是真正的校长先生。
此人头发灰白浅短,抬头纹清晰可见,国字脸严肃,身高一米七出头,身着一件藏青色中山装,脖子上带着围巾,左胸口的口袋夹着两只钢笔。
一看到教授,校长露出和气的笑容,用一口不算流利的英文问好:“安塞尔教授,鄙人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对您可是久仰大名了!”
一般情况,王校长不会轻易露面,但宾大的团队亲临北师大访问交流,他这个校长自然也要亲自来一趟,以示尊重。
“你好你好。”
二人一番简单认识,便坐在沙发上聊了起来。
王校长有心攀谈,便主动谈起了北师大中文系的作家班。
“以政府文艺单位推荐,思想意识形态与写作技巧并重的高校联合培养的作家班模式,的确有独到之处。
美国在1936年,就成立了全球首个名为爱荷华作家工坊的作家培养项目,只不过教育模式更加系统化,更专业化,授予的是两年制创意写作硕士学位(MFA)……”
安塞尔教授想了想,从作家工坊的学员培养计划,工坊模式的优缺点等关键要点一一讲解。
王校长听得入神,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
这些可是西方的成功经验。
十多分钟后,安塞尔教授喝了口水,忽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