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直接调转方向沿黄河南岸一路向东北,沿泰山北麓东进,在乐安郡南等候自己。
写好之后,派骁骑营亲兵快马传命。
再派人把檀韶、王仲德、沈田子、陈啸四将召来,由檀韶、陈啸镇守谯郡,其他二人点起三万人马,带上五天的粮食,今晚连夜发兵。
最后一道命令也是出征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头疼的一个环节——粮食。
他命人八百里加急到洛阳,由水军都督武壬从黄河上游发船只凑足五万大军一个月所用粮食,向东送至乐安郡附近的黄河岸边。
————————题外话
普及古代粮草运输知识。
在古代打仗最难的就是粮食运输,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抢敌人的粮食或者老百姓的粮食。《孙子兵法.作战篇》讲道: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意思是粮草从敌国补充,这样粮草供给就可以充足。国家之所以贫困就在于打仗时粮草的长途运输,会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
各种运输方式中以陆运成本最高,孙子曾经说过,如果十万大军转战千里需要有七十万家庭专门供应粮食,按一家五口人计算,平均三十五个人运输供应一名士兵,道理很简单,因为运粮的人和牲畜也需要吃饭。
假如一名民夫推着五百斤粮食供应前线,走一千里路交到部队时只剩二十斤,因为他去的路上要吃二百四十斤,回来也要吃这个数量的粮食。
所以最后士兵连同民夫都需要国内百姓生产粮食供应,这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古代人打仗最喜欢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这也是(本文书第一卷56章)桓温第三次北伐为什么不辞辛劳,大热天的命数万大军放下武器拿起镐头,凿渠开河道数百里的缘故。
另外还有一种供给粮草的方式就是屯田,这里就不啰嗦了。
如果历史题材小说战争方面不考虑粮草运输那就是瞎扯,但过多的描述粮草运输与主题又无关,所以在这里声明一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