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原先齐国的都城临淄。
这里今年降水异常的丰富。
有些地方的红薯亩产高大5000斤。
田间地头,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身强力壮的汉子们甩开膀子,卖力地挖掘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脊背,却无人喊累。
妇女们则在一旁有条不紊地分拣着红薯,将大小、好坏分类放置,动作娴熟而迅速。
孩童们也跟着帮忙,虽然力气小,但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
“今年这红薯大丰收,咱以后的日子可有盼头啦!”一位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可不是嘛,扶苏公子真是咱百姓的福星!”另一位村民附和道。
“是啊,原来我还对咱们丢了齐国的国号感到羞耻,现在想想,为何当初秦王不早点把齐国收了,我们也不用饿几年肚子了。”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但无一都是说秦朝好,扶苏好的!
不仅如此。
相邻的村落之间还展开了竞赛,看哪个村挖得又快又好。
获胜的村落喜气洋洋,其他村落也不气馁,鼓足了劲儿准备来年赶超。
甚至有民间艺人说成了竹板书。
“说竹板这么一打啊,别的咱不夸!”
“今天就说说这大红薯吧!”
“红薯!开挖!扶苏顶呱呱!”
“叮呱呱呱....”
大秦的集市上,由4头水牛拉着的咸阳大学工业部生产的卡车,将品相最好的红薯运了上来。
刚上来就成了最抢手的货品。
一些经商的人们,未种植农作物。
他们蜂拥而至,争相购买,都想把这份丰收的喜悦带回家。
栎阳郡的豪华宅院里。
手下人将一份蒸红薯递给了罗网的首领赵不易。
“首领,这就是集市上出现的红薯。”
赵不易点头,拿起一个,剥皮,认真的咀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