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是不是历史也会随之改变呢。
再一抬头,只见魏征的眼神,直勾勾朝着他扫了过来。
李世民的心思,早已被他一眼洞穿。
“陛下,当下我大唐正处盛世,为保江山社稷稳定,莫不可对文人登科之事,动任何其他心思!”
“若是商贾之人也可参与科举,农家子弟将再无出头之日,到那时,国将不国!”
“请陛下,莫要因此子一人,冒天下之大不韪!”
魏征向来如此直言纳谏,李世民早都习惯了。
更何况人家说的非常有道理,他连反驳的脾气都没有。
李世民浑身像是泄了气般,只能摆手回道:“知道了魏卿,朕就是想想而已,大可不必如此激动!”
……
北宋,元丰年间,杭州。
苏轼与妾室王昭云望着头顶天幕,各自躺在一张竹椅上,脸上带着惬意的微笑。
“相公,怪不得人家李太白才华横溢嘞,这么小就有如此抱负,可谓之天才耶?”
说着,王昭云坐起身来,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看向苏轼,接着又道:“相公,你当年进京时,心里有没有这种抱负呀?”
苏轼懒懒点头:“这家伙劲头太足了,这才多大的岁数啊,满脑子就都是想着家国天下!”
“哎,我可比不得这家伙嘞,我只想安安逸逸,能守着眼下一方净土,便足够了!”
听着苏轼这番极尽慵懒的话,王昭云嘟囔道:“哼,我看呐,相公就是口是心非,哄我开心罢了!”
苏轼哑然一笑,并未再回复王昭云撒娇般的嘀咕。
细细回忆,他苏轼何尝不也是心怀家国天下呢!
这仕途半生虽然坎坎坷坷,但他忠君报国,执政为民的抱负,却一刻也未曾忘记过!
哪怕接连遭受贬谪,哪怕不被朝廷重用,但那颗炙热的忧民忧君的报国之心,却是从未熄灭过。
李太白十五六岁做《拟恨赋》,可苏轼自己年轻时,何尝不同样是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