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得上是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半个就是指曾国藩了,另外两个,一个自然是孔子,还有一个就是500年前的王阳明公元1472—1529。他在闽赣做地方官时,有一次去县城视察,就做了一件令大家疑惑不解的事:
一个被全村嘲笑的穷人,王阳明却亲自为他撰文立碑,歌功颂德。据说,当时王阳明下乡去考察,发现村里有户人家,很穷。可是,乡亲们不但没有人愿意出手去帮助他,反而都嘲笑他。按照咱们的一贯传统,在农村,如果有户人家特别穷,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去帮他一点,即便不帮,也不会去嘲笑他啊,可为什么独独这户人家例外呢?
原来,这户人家是最不应该穷的。这户人家的主人叫龙涛,龙涛原先是县丞(县政府二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办公室主任),现在退休了。虽然官不大,但也是八品官啊,但因龙涛“向来清贫、廉洁自律”,所以退休之后,没有多少家财,这一下子就成了村子里最穷的人了。
可是村里人不但没有人称赞他的廉洁,相反,却都嘲笑他说,这个社会哪个官不贪啊!你看别的当官的,退休后,都过得多富裕啊!你这么穷,说明你没本事嘛,你贪不到钱呗,而且还自动的和他划清了距离。
王阳明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地愤慨,他回到县里,立刻为这个龙涛撰文立碑,碑文的大概意思如下:自古贪污者,都遭人嫌弃、憎恨。而乡人现在居然都羡慕贪官,只因为他有钱,而不管他的钱是不是贪污来的。而像龙涛这样有节操、有底线、有操守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清官,乡党邻里不知道推崇和仰慕,反而讥笑。社会风气怎么会沦落到了这种地步呢?堕落到“笑贫不笑娼”了
我就只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龙涛的乡邻们会看不起他呢?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三观出了问题,而王阳明先生早在500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此阳明先生还有一句千古名言传世: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圣人之名,非虚也。大家看,现在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