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我父亲是堂兄弟,也就是一个爷爷的。在我们村里,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而是个实打实的“高人”和“能人”。他有五儿两女,在85年之前吧,他家里那叫一个穷啊,在我们村里都是能数得着的,按理说,第一,四伯父心眼多,眼头活,人情世故都玩得转,见风使舵更是一等一的高手,第二,他们家可谓人多力量大啊,那么多人种地怎么着也不至于挨饿啊。
可是,这理固然是那么个理,却架不住他一家人几乎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主,他们家的地永远是草比庄稼多,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地里的庄稼可不会惯着他啊。
所以,明明都是一样的地,种下去的种子也一样,可他地里的收成就比别人地里硬是要少上很多,人家一亩地收七八百斤,他们家最多五百斤。要说这产量是有点低了,可如果平时能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也不会太难的,呵呵呵,到这里,又要可是了,可是什么呢?上面说的懒做,还没有说好吃呢,譬如说在农村要吃个面条,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动手和面,自己擀呗,而他们家不是,都是拿着粮食去集市上换面条,还譬如,他们还会经常拿粮食去换馒头,换油条,换馓子等等。
诸位,那你们说说,他们家本来就粮食产量低,现在还这么搞,那能够吃吗?还有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几个孩子从小就看父母这么干,所以他们也有样学样,也会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的装上半口袋粮食去换东西,那些摊贩一看是小孩子,肯定知道是瞒着家里大人的,又欺负小孩子不认识钩秤,每次都是随便给点,往往把10斤说成是7斤,5斤的说成是3斤。
反正,我记得那时候,他们家的老三和老四就经常跑我们家里来玩,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来玩的,每次到了我们家,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里屋的筐里拿煎饼,然后一点也不客气的到我们家桌子上包点盐豆或者咸菜,再跑外面别人家的地里拔上一颗葱,往煎饼里一卷,直接就往嘴里塞,那吃的叫一个香啊。
不过,四伯父家的这种困难情况随着改革开放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