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记协本来想把采访安排到比较高大上的场合,比如燕京饭店或者是长城饭店,可症弦却要亲自拜访林朝阳。
这天上午,一行人乘车自东长安街而来,路过了天安门广场,车子调了个头后才拐进了大六部口街。
「林先生住的地方离天安门很近啊!」症弦问。
记协的曹逸文笑着说:「确实,这片放在以前可是正经的天子脚下,而且朝阳同志家的院子可不一般。」
和症弦同行的两位记者身兼编辑职务,一名叫苏伟贞,是个中年男子,一名叫于碧霄,刚到副刊两年的年轻女子。
于碧霄听得此言露出几分探询的目光,自到大陆来,入眼有不少高楼大厦,
但低矮的平房更多,她可不认为林朝阳的居所能有多不同。
车子停在小六部口胡同口,几人下车步行,刚走了一阵,便看到一处院门开的所在,里面隐约有热闹的人声传来。
疝弦几人好奇的往院里打量了一眼,没看到院内有人,只看到门口挂着个牌子,上写着「作者之家」。
弦看着这个牌子问曹逸文,「这里是————
「这是朝阳同志家的西院。朝阳同志热情好客,家里一向客人多。
燕京的作家、编辑们经常在这里聚会,外地的作家如果进京,想到的第一个地方也是这里。
他家这院子有个外号,叫‘民间文协’,文协你们知道吧?」
痤弦点头,「了解。”」
「看来林先生在文学界的人缘很好。」
苏伟贞说:「林先生是个林海音一样的人物。」
五六十年代,林海音家的客厅号称是「湾岛的半个文坛」。
症弦微微颌首,颇为认可苏伟贞的评价。
几人驻足在西院门口,停留了一会儿,才接着往胡同内走去。
来到东院门口,这里的院门依旧是开着的。
苏伟贞注意到门媚上挂着的「寻味斋」匾额和对联,没等他开口问什么,曹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