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收起了笑容,跟林朝阳谈起了正事。
从去年7月接任章光年成为《人民文学》主编到现在,王濛已经履职七个多月了。
这七个多月里,他凭借着各种手段算是将编辑部的内部关系给捋顺了,但心里对于杂志的一些改革构想还没有实现。
他现在有个想法,想在今年设立一个创作函授中心,举办系列文学讲座和创作函授班,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人民文学》的那些有潜力的青年作者。
“在我的想法里,我们最好是能搞一个副刊出来,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人民文学之友》。
这份刊物相当于是函授中心的教材,可以发表老师们的创作理论和讲稿,而且学员们的习作水平普遍不太高,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不太妥当,要是有了这个副刊就方便多了。”
王濛说了半天,到这里停下,看着林朝阳,“我想让玉书来负责这个副刊,你觉得怎么样?”
让陶玉书来负责副刊?
这当然是好事,不过王濛明明可以当面跟陶玉书说,却偏要挑今天来找他说,联想到他之前说的创作函授中心,林朝阳心中已经明白了他的打算。
“你这个当领导的器重我们家玉书,这当然是好事,回头我把这事告诉她,她肯定高兴。”林朝阳笑着说道。
王濛又说道“回头等函授中心开了,你来给学生们讲讲课怎么样?”
“时间怎么安排?”
“到时候我们会在燕京举行文学讲座,邀请你们这些讲师为燕京本地的学生们上课,讲稿会发表在副刊上。
频率跟副刊的发刊频率一致,都是一个月一次,你来讲一次课就行,时间能长点,得一天,其实跟《燕京文学》那回的讲习班差不多。”
林朝阳点了点头,八十年代几乎各家刊物都会搞这种所谓的创作班、讲习班,最主要的目的自然是拉拢和培养青年作家。
当然了,也有些刊物是借着办班的名义创收。
《人民文学》自然不需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