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有个军工厂的朋友说,军用的222空气可变电容器的Q值能到一万五千,如果用这个,一定能多接收两个电台。"
"没错,化工材料店的都是大路货,不如去军工厂的实验室看看。"
...
说话的是一个穿着将军服的年轻人,李小东认得他,但不知姓名。
大家都叫他老白,他总是身着将军服,戴着小军帽,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
在过去,李小东可能会笑笑就算了,他们不在店里捣鼓,他还能轻松些。但今天不同。
...
"老白,空气可变电容器的性能不一定就比小型密封电容器好。" 这不合常规的话像炸雷般在众人耳畔响起。他们一同转头,看到一个提着竹篮的年轻人静静地站在那里,虽然穿着破旧棉衣,但他的气质无法掩饰。
首先反应过来的是胡光亮。
他起身,脸上带着喜悦,走过来,朝着李小东挥了下手:“小东,你今天穿着一件旧棉袄,我刚才差点没认出来。这段时间你跑哪儿去了,来过好几次都碰不上,我还以为你辞职不干了。”他们都是年轻人,热爱热闹氛围。每当制作矿山设备时,李小东总是旁观学习。长时间下来,他也算半个无线电爱好者,尽管实战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略显薄弱,但对于各类材料的熟悉程度,却超越了许多业余爱好者。以往,胡光亮所需的材料,都会特意让李小东挑选。
“确实不干了,只是想念大家嘛。”李小东咧嘴笑道。两人闲聊片刻,旁边的一位军官却显得不耐烦。
“小东,玩矿机的人都清楚,不同类型的可变电容器性能各异。比如,小型密封的可变电容器性能会逊于空气介质的,这是由它们的制造原理决定的。”胡光亮补充道,“今天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你说的违背了科学常识。以前这些材料勉强能用,但今天不行,我这就去退货。”
李小东迅速挡在胡光亮前方:“实践出真知,不如我们亲自验证一下?”他的建议立即获得了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