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这边,根子上在高振东这边,因为技术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他这里决定的。
高振东这个时候画的,是红外测角制导的原理框图。
红外测角仪简单来说,就是导弹尾部装一个特殊的红外光源,然后红外测角仪捕获这个红外光源,根据这个红外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自动输出修正指令,使导弹自动靠近并尽量与瞄准线重合。
这里要注意的是,修正指令的输出,并不需要数字计算,而是靠类似比较器的模拟电路,直接根据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程度输出控制指令,因此并不需要弹载计算机这种高级货。
至于要用特殊的红外光源,主要是为了与战场上其他光源区别开来。
高振东边画边解释,当骆工看到他在原理图上画出来两套红外测角仪器的时候,有些不解,这不是浪费了嘛。
“高主任,你这个红外测角仪的原理,我听懂了,还真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实现的,很巧妙。不过这个为什么要两套红外测角设备?不能整合成一套么?”
高振东点点头:“可以整合,但是代价太大。”
他指着两套红外测角仪,并且在底下各加了一个备注“广角”、“长焦”。
实际上就是大视场低倍率和小视场高倍率的区别。
他解释道:“由于我们需要射控分离,所以很多时候导弹刚一发射,距离瞄准线轴线的距离是比较大的,而用于精确测角制导的高倍率测角仪,由于视场小,往往无法捕获导弹的踪迹,没法制导。”
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玩儿过高倍望远镜的都知道,高倍率和大视场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能兼得的那种,体积重量和成本都难以接受。
高振东指了指大视场的那套测角仪:“所以我的考虑,是用一个大视场低倍率的测角仪,在发射初期先捕获导弹,将导弹先引导到小视场测角仪的视场范围内,然后再由小视场高倍率的这个测角仪接手,进行精确制导。”
所有人都明白了,嗯,接力赛嘛,还别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