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太平的契机。”
“此话当真?”朱棣闻言大喜,但随即又陷入沉思:“若他真是太平的契机,那瞻基又该如何自处?”
“陛下何必忧虑,太孙身上兼具仁爱、霸气与狠劲,且聪慧过人,不输五公子,他依然是最合适的人选。老臣的卦象中并未指明太平之因便是未来的皇帝。”
“哈哈。”朱棣放声大笑:“还是你说得在理。”
朱瞻墡并不知道,他的出现反而让他的父亲,那位胖乎乎的太子殿下,地位更加稳固。
他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儿子而皇位更加稳固的太子。
姚广孝与朱棣如同老友一般,聊完了朱瞻墡的话题,又转而谈起了永乐大典的编纂情况。
“大典的进展如何了?”
解缙和姚广孝奉命负责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回禀陛下,目前已完成一万两千八十卷。”
永乐大典自永乐六年成书以来,已经过去了好些年。然而,在成书的那年,仅完成了三千多卷。这些年来,编纂工作仍在不断推进。
朱棣立志将永乐大典打造成千古第一巨著。
作为得位不正的他,迫切希望通过这一文治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在文治方面寄予了厚望,而永乐大典便是他在这方面的最大成果。
所有编入永乐大典的书籍都需要文人手工摘抄,总计浩浩荡荡三亿多字。
即便是现代使用电脑打字的小说作者,面对如此庞大的字数恐怕也会感到头疼不已。
朱棣突然感觉到身后似乎有人,他猛然回头望去,却发现后方空无一人。
“陛下怎么了?”
“没什么。”朱棣暗自嘲笑自己可能是疑心病太重了。
在郑和府门口,一群工匠正在争分夺秒地向朱瞻墡请教问题。
今天一大早,朱瞻墡就来到这里。
府上的工匠数量增加了不少,而张三已经晋升为工匠们的领头人。
他们拿出了已经制作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