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党煽动士子们闹得厉害,大清帝国的读书人们远远未曾“开化”,在旧的思想惯性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多半会选择支持、加入后党守旧阵营,这股力量的代表不是那些无职无权的读书人,而是大清国朝廷赖以统治全国的百万官僚!
顺天府各州县士子闹事,多半都是地方官们暗示、纵容,又在闹起来之后向上陈情,说连衙门都开不下去了,无非就是给朝廷施加压力,为今后掀起政治狂潮预作准备而已。(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杨格和第一军的举措很及时、很果断,当政潮还是小股、还分散在各地时就以坚决的手段弹压之,驱散这小股浪头,就形不成大浪之合力。可谓一拳击打在后党阴谋的要害处,令其好不难受,这才彻底地与湘系撕破脸面,以回乱一事调动武威军,以此作为反击的手段。
帝党的主要举措——移民实边——尚未见功,还需在国政大计问题上拿出令全体国人信服的成绩才行。此时摊牌,单单士子们在朝廷、地方守旧官僚们支持、纵然下掀起一股狂潮就足以颠倒乾坤了。可是在湘、淮趋向合流,湘系军力面临被吞并的节骨眼儿上,又使得帝党众人在苦无对策时多半会生出“索性摊牌”之念。
调吧,刘坤一、张之洞对李鸿章这位首辅失望,甚至对翁同龢、皇帝失望,湘军转向后党也不是不可能。不调吧,总得有个恰当的理由,还得承担起万一回乱猖獗蔓延带来的后果。
其实,众人心里都明白,魏光焘不率部回援陕甘,董福祥还真能阴着作出某些事儿来,让陕甘局面糜烂,给后党朝廷政争提供一把尖刀。
杨格左思右想,确实没辙,唯一的办法是调第二师第三旅去陕甘,以魏光焘部填防直隶。自己的部队自己清楚,别人是拉不走的,更不是换几个主官就能控制的!
“恩相,让第三旅去陕甘吧!“
其实,李鸿章召杨格来就是这么个心思,只是不好主动提出来而已,还得杨某人知情识趣的主动要求调动第三旅。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