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地想要拒绝高丽继续引进大周石炭。
只是王诵的这一想法,势必与高丽普通百姓的意愿相违背,这让他一度难以开口。
以韩彦恭为首的高丽朝臣试图劝服王诵,尽快引进石炭,好让高丽百姓能过一个暖冬。仅有几名老臣担心此举会冲击到高丽国内的焦炭价格,让他谨慎以对。
“容孤再想想。”最终,王诵还是决定采用拖字诀,最好能让朝臣知难而退。
正是王诵此举,使得高丽加快了消亡的速度,最终沦为大周一省。
民间得知高丽王拒绝引进大周石炭后,民怨沸腾。自王诵坐上高丽王位以来,大周的商品已经成为了高丽百姓的首选。米粮、油茶,直至近年的石炭,大周的东西价格便宜,而且好用,本就深得高丽百姓得喜爱。
百姓对这些必需品的关注,甚至早就超过了高丽王自已。当他们闻及高丽王不赞同从大周引进石炭后,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掏钱去购买价格更贵的高丽焦炭。
漫长的冬季,原本他们可以靠石炭挺过去,如今同等银两买到的焦炭,根本不足以度过冬季的一半时间。更何况有了石炭之后,他们早就在冬季之前,习惯于将储存在家的柴火烧了个精光,这下不是明摆着让他们去死?
百姓的怒火最终化作了纷乱,始于西京,不到十日便波及了高丽全境。
王诵早在西京骚乱骤起之日,便点头同意了继续从大周引进石炭的方案。但这场骚乱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反而是越闹越大。
渐渐地,除了百姓之外,不少商团也加入了骚乱队伍,他们抗争的理由是,高丽碍于大周附属国的地位,不仅处处受制于东女国,还在与大周、吴哥、室利佛逝等国商团的竞争中,屡次错失与扶桑洲诸国通商的资格。
高丽商团便将原因归咎于高丽王,认为是其阻挡了高丽成为大周直辖州府的机会,让高丽处在这等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
很显然,在王诵被迫点头之后,这场骚乱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背后定有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