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商讨破敌良策 。
一侍卫军头无意间说起,曾听降卒提到过,有一条名为“来苏”的小路,可绕过剑门,蜀军自知此地万不能落入敌手,早已在路边渡口部署了一支军队。
“那便由我率领一支奇兵突袭,与你们前后夹击剑门。”王全斌打算身先士卒,亲自率军拿下来苏。
“主帅万万不可,大军还要面对来自剑门的正面攻势,倘若此时主帅不在,将令不一,恐会生变,我等着一偏将绕行来苏即可,你我同在此处作强攻之势,吸引蜀军注意,正好前后夹击,定能攻破剑门。”王审琦素有严谨之名,绝对不会同意一军主帅以身犯险。
翌日,王全斌与王审琦令众人在岸边架起浮桥,吸引蜀军主力,另命偏将奔赴来苏。待蜀军主将反应过来,来苏也出现一支周军后,竟亲自领兵阻敌,仅留一守将驻在剑门。见蜀军守势减弱,王全斌等人一举攻入城中,蜀守将在败逃路上被擒,蜀军一万多人命丧剑门。
“来人,将此战中俘虏的蜀军将领全部押回汴京,等待陛下发落。”王全斌拿下剑门后,算是松了一口气,扼此蜀地咽喉后,大周离凯旋不远已。
汴京城,文武大臣在朝廷陆续收到蜀地三战三捷的战报时,已经有了提前庆功的想法。柴宗训却忧心忡忡,他深知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倒向大周,但他不敢保证,前线王全斌是否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干出一些违背旨意的事来。
魏仁浦作为柴宗训的师傅,自然知道他的想法,柴宗训曾不止一次在课上问他:蜀地民风彪悍,若拿下后蜀,定不能让前线将领挑起民变,但倘若王全斌等犯了大错,他该如何惩处当事人。
“陛下,王全斌久经沙场,王审琦乃慎思笃行之人,他们二人定能互为依仗,顺利拿下蜀地。我大周顺应天命,蜀地民心也是盼望早日止战,修养生息,陛下可放宽心,耐心等待消息,不必过于忧虑。”
大臣们一听魏仁浦的话茬有点不对劲,看向柴宗训时,又见他对魏仁浦的话竟然点头表示示意,大家连忙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