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二茬、第三茬的收获,就让朱元璋发现了明显不对劲......这些土豆的亩产量,随着每一茬的延续,正在以急剧的速度下降着。
宫中那茬,有三千五百斤的产量;大祀坛第一茬,同样差不多,可能因为土壤和施肥等原因,产量略少了些,有三千三百斤;而大祀坛的第二茬,就只有两千八百斤了;第三茬,更是只有两千一百斤。
毫无疑问,减产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而最关键的就是,朱元璋偏偏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不由地让朱元璋有些焦急上火,嘴里都起泡了。
为了检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土豆的产量一茬比一茬少,朱元璋严格地进行了复盘,但查来查去,除了土豆本身,却没有任何问题。
而这不由地让朱元璋的心头升起了疑惑。
——难道说地府送来的东西,不能一直种下去?
而且除了减产,朱元璋还发现了一个更为可怕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肥力似乎正在不断地减少!
综合这些因素,朱元璋不禁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他开始怀疑,这些来自地府的土豆之所以高产,是不是因为它们吸收了土壤的精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走了揠苗助长的邪路?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他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让他欣喜若狂的作物,考虑它是不是真的能在大明的土地上推广种植。
不过好在,朱元璋目前只是在东郊大祀坛进行了种植,给文武百官的震撼效果也已经起到了,而除了他和极少数人以外,其他人也并不知道土豆亩产量急剧下降的消息。
所以,朱元璋还有充足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问问朱雄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这些高产作物的种子毕竟是他送过来的,只有他最清楚问题有可能出在哪里。
“如果不把这些高产作物的秘密搞清楚,那么骤然宣布需要调整北方农作物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