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很纠结,
事关军心,毕竟大清军队7成都是绿营,而且南方各省此时多靠绿营顶着。
投鼠忌器!
他痛苦的来回踱步,猛然意识到那位从未谋面的落榜书生手腕极其毒辣。
一时间,
他甚至心中嘀咕:
“早知如此,当初朕就赏他个进士出身了~”
“天下大才还是得收入帝王彀中。遗落于野,社稷危矣。”
……
和珅来了。
步履匆匆,带来了2封来自京城的折子。
“主子,京城有事。”
乾隆的三角眼更加阴冷,夺过折子自顾自翻阅。
一封来自京城留守,嘉亲王永琰。
一封来自军机处留守兼礼部尚书,于敏中。
两份折子实则都在讲述同一件事:
京城直隶,粮价飙升,若不解决,恐有不稳,如何处理,期待圣裁?
……
乾隆把两份折子丢给和珅。
和珅看完,瞬间就明白了老皇帝的愤怒。
谁裁决,谁挨骂。
缺粮是不争的事实。
明面上,谁也解决不了。
不过,
其实有解决的办法,就是出面解决的人会背上很难听的骂名。
老于油滑,坚决不碰这种烂事。
逼急了,他就生病~
逼狠了,他甚至敢自缢,任何一个文臣都清楚这骂名至少流传1000年。
老于70岁了,他宁愿死。
……
不过,
年轻单纯的嘉亲王居然也学会了这一套?
其心可诛,不当人子!
折子里,
永琰哭诉:
目睹京师百姓陷入饥馑,心如刀绞,然而才具浅薄,只能散尽府中家财接济贫苦旗丁,嘉亲王自他以下所有人一天2顿粥。
千难万难,求皇阿玛赐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