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
钟声响起,
第1道试卷发下,居然是策论
《吴终代清,何也?》
请阐述其必然性,角度不限,字数不限。
如此命题,既考眼界、战略、也考臣服。
李郁早有明示
“凡是此题没有明确抨击清廷的,一概落榜。”
后面还有多道试卷,以实用学问为主,涉及施政、算术、经济。
……
上千名考生额头冒汗,咬牙苦思冥想。
如此考卷,真是开眼了~
没有标准答案,全靠感觉答题。
这些人的年龄跨度很大,家境跨度更大。
10岁以上40以下,未曾有对抗吴军行为,個人已剪辫,均有资格参加考试。
包括曾取得过清廷功名的人。
吴国急需文官,目前许多县衙就靠一个人撑起。
有些州县甚至还是军管~
考生们个个心知肚明,录取率会很高很高!而且只要录取,毕业后必定是实缺!
知县、知州都有可能。
以上,称作“考缺”。
……
而出于某种顾虑,
李郁还选拔了另外一群人——基本盘之后。
效忠于自己的下属(士兵、匠人、文武官)后裔,识字,12岁以下。
这叫“恩缺”。
考察标准很简单,
一页纸,能够在半刻钟内将内容背诵出来9成即可。
还有以勾股定理为代表的简单数学题。
参照范例,模仿做题。
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关键因素,也是学习的基础能力。
李郁此举,是为了快速筛选出一批聪明人。
文化,后天可以补上。
聪慧,是无法改变的。
……
次日傍晚,
李郁宿于赵淑贞屋内,突然一咕噜坐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