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雕版,可能人死版还在,还能传给子孙,但胶泥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就有可能出现损坏。
而且古代印书,一次性印的数量并不大,一是需求少,除了读书人,一般人不买书,二是地域受限制,基本只在本地卖,一本书一次印个百来本,就能卖很久。
由于印的都是经典著作,这种书属于长销书,千百年都不会换内容,所以根本就没必要使用活字印刷。
但是报纸不一样,必须使用活字。
当然,报纸的销量一定要上去,否则注定血亏。
……
回到家中,杜蘅立即就将朱陶找来。
让他前往城外,去找一个民窑,烧窑的黏土掺杂一些胶质的药水,切成等分的块状,再找人在上面反面刻字,送入窑内烘烤,就能形成活字印刷需要的活字。
同时又把赵管家找来,让他带人前去常沙郡,那儿有个地方生产一种稀有金属,名曰连锡。
其实就是锑。
毕昇四百年之后,德国有个叫古登堡的人,改良了活字印刷,使用铅活字进行印刷。
铅活字的成分除了铅之外,还有锡和锑。
前面两种元素都好找,锑目前只有常沙郡才有。
杜蘅得做两手准备,先将泥活字搞出来,等到报纸的销量上去,再搞铅活字,铅活字更能永久的保存,只要一套就行了。
但是毫无疑问,工程量肯定是巨大的。
……
第二天朱陶便有了结果,杜蘅见了两个雕版的工匠。
他们是一对师徒,但二人都不认字。
这个时期很多工匠都是如此,虽然刻字,但并不需要认字,只要按照字形一笔一划的刻下来就行了。
“二位贵姓?”
“不敢,小人姓毕,大家都叫我老登。”
“哦,老毕登。”
“贵人,是毕老登。”
杜蘅笑道:“好,毕老登,你想到我家中来做事吗?”
“啊,杜侍郎没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