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献奇策,用之则吉,违之则凶,但终因他为汉室宗亲而被曹氏所忌,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所献取蜀灭吴之策,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采纳。
后世有人认为,曹操和曹丕、曹巅忌惮刘晔的身份,对其才华没有尽用,不听取其取蜀灭吴之策。才使得曹魏最终未能统一全国,只此一句便可知刘晔的厉害!
许幼曾点评刘晔晔有“佐世之才”而荀彧则是“王佐之才”
“佐世之才”和”王佐之才”一字之差,意思却是差之甚远,可见刘晔的才干要远在荀彧之上,只是因为其身份的缘故。没有得到展现而已!
后世人对刘晔才华的逐渐认识,最早的应该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后期。**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
**熟读《刘晔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并对裴所注《傅子》中的一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有一段大概讲到魏明帝曹嵌召集亲信重臣,讨论能否讨伐蜀国,朝臣内外皆称不可伐。唯独刘晔求见魏明帝说可以讨伐。
又有朝臣对魏明帝奏言,称:“侍中刘晔来是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魏明帝心下疑惑,便质问对方,将刘晔让他讨伐蜀国的事情说了出来,朝臣不信。魏明帝便召刘晔对质,刘晔到来之后。却是不说话。不承认也不反对。
后来刘晔求见魏明帝,责怪魏明帝道:“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迷梦漏泄他人小以增加了为臣的罪过。焉敢向他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魏明帝明白之后,于是感谢刘晔,刘晔出去之后,便责怪那位臣属说:“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这位朝臣明白之后,知道刘晔是耍放长线吊大鱼,忙赔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