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了,没有错过这位海内大儒,心中这才松了一口气。
蔡邕貌相清癯,半白胡须,神态有些萧瑟,显然是常年郁郁不得志的原因。
周琛上前自报姓名和身份,蔡邕也是无喜无忧,只微微点了点头,并不太热情。
周琛自然不会在意,心中却是暗自揣度。蔡邕早已无意仕途,王允都请不动。以他的资历就更不可能。实际上蔡邕对仕途早已心灰意冷,若非董卓后来以武力威胁蔡邕,对方恐惧,才再次踏入仕途,恐怕就真的如此终老吴地了。当然,这样也就不会后来因为吊唁董卓,引致杀身之祸。
周琛如今刚到汝南上任,正要扩大汝南学宫,若是能请到蔡邕这种天下闻名的大儒去当教席,当然是一件美事,而且恐怕也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打动对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虽是宋代儒者的话,但是有抱负的读书人,谁不想如此?
汉末私学昌盛,许多大儒都会开门庭授徒,蔡邕若是都不想到官学任教席,那他就资助对方在汝南境内开私学,这总能打动对方吧?
对方若是连这些兴趣都没了,那就是真的心灰意冷到无法挽回了。那他也没有必要强人所难,请个无用之人回去。
周琛心中有了主意,当下再不犹豫,忙上前对蔡邕恭敬道:“蔡先生乃当世大儒,德才兼备,名闻天下,天下读书人无不敬仰。不料却受阉宦小人所害,只能游迹江湖,可怜一身才学,却无施展之处,当真让人心痛!”
蔡邕听到周琛这话,触动伤心事,也是禁不住有些感慨,却只是长叹不语。
周琛见触动蔡邕,当下又忙道:“蔡先生,琛素来与阉宦交恶,想来先生也当知道。如今琛任职汝南郡守,大力整饬吏治,汝南民风大治。只是教化之责,琛年少德薄,才学有限,却是无能为力。每日想及此事,都是难以入眠。本想请老师慈明公到汝南学宫,助晚辈教化乡民。未料到老师竟出仕于王豫州,琛如今却有没了合适人选,当真是令人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