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城主街,几位皇子走马观花,并未急着回去。
“老二老四,你说先生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是这都算不上恩科盛世,那什么样才算呢?”
看着路两旁到处都是洋溢着笑容的学子,朱标眉头紧皱,很是不解。
“大哥,我也不明白。”
朱樉摇了摇头,眼中有些迷茫。
接着,他指了指远处府衙。
“应天府衙,上下不过数十人人,这里面绝大多数人还都是老朽,甚至不少都是前朝老人。”
“此次科举,就是在找寻能够替代他们的人。”
“参考人数足足上万,取仕便是再怎么严苛,上千人该有吧?”
“如此庞大的文人入仕为官,怎么能不算盛世呢?”
听着老二的话,朱标眼中疑惑更盛。
是啊,谁都能看出此次科考取仕的规模空前。
为此无论是刘伯温代表的浙东派系,还是李善长代表的淮西派系都倾尽全力想要获得主考之位,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
怎么到先生这里就不一定是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先生如此自信呢?
朱标觉得自己一定是忽略了什么!
“大哥二哥,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先生评判盛世的标准和咱们不同呢?”
“咱们觉得入仕为官的人数多便是盛世,而先生觉得入仕为官的人得有能耐才算盛世?”
“俺的意思是先生可能觉得这次参加科举的学生不太行,量虽大,质量却不好。”
朱棣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这让其他皇子都愣住了。
学生质量不行?
怎么可能!
朱标连连摇头,直接否认。
“不可能,自隋唐开恩科以来,天下英才哪个不想通过科考证明自己?”
“那时候才多少人参考?几百个。”
“光是几百人参考就能涌现出一大批能臣武将,怎么到我大明就都是歪瓜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