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道穷山恶水出刁民,实行仁化政策不是长久之计,请允臣出兵征讨,解决西南十三洲归属问题,再派朝廷命官前往当地任职,将十三洲所属权牢牢掌握在我大庆手中,这样一来便没了后顾之忧。文相先前所说水利之事,恐怕不妥。水利为民不假,但是为刁民却适得其反,臣私下认为,需先出兵征讨,再修建水利,还望皇上下令出兵。”
司礼监忽地出声,“主子,武相大人说得有道理。”
年轻皇帝双手死死握住龙椅把手,目光在徐洪卿和曹其里两人身上来回游离,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朝堂之上,此时已是议论纷纷,更有甚者甚至在文武两队之中,隔着空隙指手画脚地争执起来。
曹其里眼神一寒一步上前,逼近皇帝些许,音调抬高几分道,“皇上不可!西南诸部已有归顺之心,加以时日便可认同我大庆。臣认为不可出兵,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先派官兵安抚当地百姓,剿灭山匪,再开国库在西南各洲修建水利,如此才能使大庆境内相安无事。”
徐洪卿不肯退让,“皇上,当朝国库不甚盈余,若是大肆修建水利岂不‘成人之美’,越发煽动西南各洲诸部的策反之心?当务之急是平定西南十三洲,再修建水利也不迟!”
徐洪卿、曹其里,两位当朝权臣分庭抗礼、各执己见,两两不肯退让。
谢相才一时间有些好奇,因为儿时老祖常说,当朝武相位高权重,文相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实力和后台都没有武相坚硬,所以朝中大小事物大多都是有武相拍案定下。
但是如今一看,文武两相分庭抗礼互不谦让,显然是有悖传闻。
曹其里,年方四十有五,北灵渊洲人,五岁习文二十高中,宦海浮沉二十余年位止文相,成为大庆朝建国以来最年轻的文官之首。
虽然曹其里是文官出身、熟读儒经,但是性格刚烈说一不二,当年他官为礼部侍郎之时,便敢当面对峙先帝,让先帝下不来台面,事后先帝感慨回味,称其“敢为人先”,当即便升曹其里至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