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是直到王某被逮捕,他还在极力辩白。
其家人也是一头雾水,怒责有关部门冤枉好人。
直到警方在其私密工作室中搜集出大量私存资料,出示诸多确凿证据,王某才无言以对、低头认罪。
另一起案件更令人深思。
一般来说,大多数普通人都觉得间谍这些事离自己很遥远,跟自己八百竿子打不到一块儿。
殊不知,敌国间谍就是利用普通人这种毫无防范的心理,轻而易举策反他们锁定的目标。
上海国安去年破获的一起党政机关存在的间谍案。
九零后案犯董某,曾是上海某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
因其学业优异,毕业后顺利入职某党政机关研究所。
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董某“偶遇”一个外国人向他问路。
董某助人为乐,把这位外国人送到目的地。
外国人“很感激”,请董某吃饭喝酒。
一来二去,两人“友情”与日俱增。
期间,董某无意中抱怨工资不够花。
外国人趁虚而入,让董某帮他执念一些政府文件报告,并许以高额酬劳。
董某发现从网上下载点儿公开的资料,拿着单位可能被丢在垃圾桶的文件就能换取不菲的酬金,不由沾沾自喜,庆幸自己生财有道。
岂知这只是敌国间谍抛下的诱饵。
随后,敌国间谍逐渐提高对董某的要求,让他盗取单位的内部保密资料。
董某并非法盲,知道这样做违法,但抵挡不住金钱诱惑,抱着侥幸心理,自以为能瞒天过海,对敌国间谍有求必应。
敌国间谍见董某是“可用之材”,对他进行更深入的渗透。
在敌国间谍的指点下,董某如鱼得水,连番晋级。
在单位担任重要职位的董某能接触到更多重要的内部资料。
他由被动提供材料,转为主动拍照复制,超额向敌国间谍提供党政单位重要数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