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了父母,但遇到白棠四个有能力又对她好的人,否则这样恶劣的天气,小孩子无法活命是必然的。如今,小孩子吃饱喝足,窝在温暖的怀抱中开心地吐着泡泡,长了肉的小脸分外可爱,让人看着忍不住微笑,忘记了门外的恶劣环境。
白棠戳了戳小婴儿的包子脸,开口道:“虽然我们在大雪降落前找了一个避难处,但我想还是应该早点儿回到S省才好!”
他们如今所在的是一户窑洞中,这个窑洞很有些年份了,但内里装修得不错,该是有人常年入住。窑洞是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作为住屋的山洞或土屋,是华夏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挖窑洞是一门大学问,可不止在山壁上挖一个洞这么简单。首先是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先确定挖的窑洞类型,将窑洞的大致形状挖成,这是一项苦力活。现代还好说,可以急用机械施工,但在古代,人们挖窑洞只能靠着人力一点一点地挖,用笼筐一担一担将土担上来,非常辛苦。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才能在山壁上刮出美妙的图案。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