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法律在这方面完全空白,他们想告都没地方告去,趁着法律没有出台,胆子大一点。”
陈奇拍了拍张明的肩膀。
这下张明彻底明白了,
合着这方面没有相关法律呀,
也对,
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而且绝大部分网民都在米国,相关法律相当不成熟。
完全是野蛮生长,
只要不要脸,敢钻法律的空子,那么内容完全不是问题。
等到用户数量够了,家大业大,还需要COPy吗?
张明马上决定要加入银河公司,
且不说成功与否,
就算失败,这也是一次重要的积累,
互联网有无限未来,陈奇说的一点也没错,但港岛对于互联网的反应太晚了,
而且一直被欧美牵着鼻子走。
再加上市场狭小,在互联网时代一点浪花都没有翻出来,
这与港岛财阀的垄断有关,
港岛为啥是互联网企业的荒漠?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有的模式已经够让那些大佬们活的非常舒服;而大搞什么互联网企业,未必能让他们活的更舒服,甚至还会引发一些变数,因此大佬们对这玩意显然不太感冒。
比如,
1999年,港岛特首董见华尝试让港岛不要缺席互联网革命,推出了著名的政策:数码港计划,打算绕开本地的富商,发展互联网科技。
结果却在被李嘉城的小儿子李泽开中标后,被其在这块地皮上大建豪宅,赚了个盆满钵满。
后来不死心的董见华又提出了一个“硅港”计划,想要在港岛打造出一个米国硅谷……
结果“硅港”的影子都没弄出来,倒是被几大家族用类似“炒学区房”的方式,把港岛房价又给狠狠刺激了一波。
难怪后来港岛的网络上,就曾经疯传过一篇,据说是由港岛的一名小学生撰写的作文《李嘉城,李家的城》,直言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