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他不知道别的诸侯情况如何,但今年连续大战,已经是掏空了他先前积累的几乎所有家底,即使他再想兴兵攻打曹操,也是力有不逮,当务之急,便是养兵蓄锐,促进生产,开辟商路。
徐州的农业,有陈登这种内行,倒不用袁熙多操心,唯一他干预过的,便是青州秋种时候,调动了一批徐州储备的种子。
这段时间以来,在青州冀州,以诸葛亮为首的掾属们也都是忙翻了天,他们一方面要防备敌人进攻骚扰,一方面要消化袁熙打下的地盘,同时消除隐患,促进生产,将众人累的不轻。
好在袁熙走之前叮嘱他们凡事可以自决,所以除了非常紧要的大事,他们会发信到海西,其他时候都想办法处理掉了,让袁熙异常欣慰。
这里面也和当地家族的配合分不开,琅琊这边是臧洪臧霸昌豨,青州是冀州是忠于袁氏的旧部,没有其配合,很多事情都无法开展。
袁熙不得不承认,他虽然想要尽量限制士族,但在如今的历史环境下,完全消灭士族是不可能的,毕竟在这通信交通都不完善的时代,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无论是面对灾害和外敌入侵,底层民众应对风险的能力更低。
仅以御寒为例,即使在棉衣大规模普及的宋明,北方遭遇雪灾,道路封堵十天以上的,流传下来的记载中,死亡人数都超过了十之二三。
古代低下的生活条件,应对天灾人祸的抵御能力极差,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时候根本等不到外来力量救灾,只能当地自救,这考验的是当地的动员能力。
袁熙派驻到村镇的官吏,最多也只能起到发布命令,调配物资的作用,但粮食柴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需要依靠当地所有家户,尤其是富户。
对此他也不得不做了妥协,相对于禁止卖官,他也没有将通道完全堵死,而是对在灾害中捐出钱粮的大户,也有相应的奖励,例如没有封地的虚爵,算是后世慈善变种。
政治是很复杂的,作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