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铭的三段制退器,一段是炮口制退器,两端是管身制退器。
炮口制退器的意思,就是把火炮开炮的时候喷射出来的气流改变方向往后吹,获得制退力量,减少后坐力。
这个东西优点很大,开炮的时候马上起作用,不会有时间差让大量的力量逃逸出去,几乎马上能减少三分一的后坐力。
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如果口径足够大,又没有炮塔,那么吹回来的力量足够把炮兵吹飞出去。
还有就是恐怖无比的噪音,这是把气流和开炮的噪音一起灌回来了。
所以如果不是炮塔型的火炮,用这玩意,大概率会把自己的炮兵搞晕。
而管身制退器,就是开炮的时候炮管会自己往后挫一下,不会马上带动炮架一起往后退,这就是管身制退器。
这个东西,张学铭搞了两段。
管身制退器要搞两段的原因是,他设计这个大口径舰炮并不打算搞成低倍径低压炮,而是像正宗的舰炮一样,使用加农炮的45倍半加农炮倍径。
也就是长度是口径的45倍,600毫米意味着27米的炮管长度。
这样的口径和倍径,炮弹加速的通道极长,后坐力更是恐怖。
更何况张学铭靠着系统去做的炮管和炮弹,不会出现炮弹和膛线有缝隙漏气的情况,后坐力会更加恐怖。
发射穿甲弹这类的全装药炮弹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制退手段,别说炮塔会飞,整艘战列舰也会翻掉。
张学铭的600毫米火炮本身就又笨重又难以施工了,还要再在上面搞了两段管身制退器,在42年之前的科技水平来说,不是不能制造,只是报废率和成本会上天。
这基本等于无法复制了。
张学铭这样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搞两段制退器的话,装这样的巨炮的船只,就成了一次性用品,开一炮直接就地完蛋。
至于主炮倍径中的45-50的倍径比,张学铭选了个最小的45,是因为口径够大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