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爱丁顿还有女婿福勒一起去三一学院找了老汤姆孙,要求邀请陈慕武到剑桥大学留学之后,回到自己办公室的卢瑟福,还提笔给《自然》杂志写了一封通讯。
卢瑟福和《自然》周刊之间颇有一段渊源,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担任系主任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放射性,在这一领域的赛道上,遥遥领先的是法国的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
1899年11月,卢瑟福打算向《哲学杂志》投稿一篇关于“受激放射性”的论文。
但当这篇论文最终在1900年2月号的期刊上发表时,却不得不在论文结尾处加上这样一段话:“我们在本论文的出版过程中收到了11月6日的《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tes Rendus),其中包含了一篇居里夫妇的论文和贝克勒尔的注释,主题是镭和钋激发的其他物质的放射现象。”
居里夫妇和卢瑟福研究出了相同的结果,并且在论文发表时间上抢了线。
居里夫妇人就在巴黎,同时又是学术权威,基本上上午把论文送到期刊的编辑部,下午编辑部就能准备排版印刷发增刊。
而卢瑟福人微言轻,又远在海外,他的论文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海上漂泊之后,还要在期刊的编辑部经过编辑的几番审核,才能最终得以发表。
研究结果被人横刀夺爱的卢瑟福,在吸取教训之后长了个心眼儿。
比起那些每月一次的专业性期刊,《自然》杂志每周出版一次,更新频率更高。
所以从此以后,卢瑟福开始把实验和论文的简单介绍,先发表在当时还声名不显的《自然》杂志上,就可以据此证明自己论文原创性,免得再像1899年的那次一样,被他人抢了先。
然后他再把完整版的论文寄到像《哲学杂志》和《自然科学会报》这种专业期刊的编辑部,等待度过漫长的审核期。
他的这种做法,很像未来的那个arXiv预印本网站。
卢瑟福也是靠着这种办法,一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