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债?
刘备一怔,下意识的想到郑平刚才对胡昭的嘱咐:“先生的意思,莫非是让我向这高唐县的豪强富商借粮米?可我们有金银,直接购买粮米就行了,何必再去借?”
“周赧王王因国库空虚而向富人借债,最终无钱归还而躲到后宫高台,周朝人将高台称之为‘逃债台’,因此有债台高筑一说。”
“前朝景帝征讨叛乱的七国时,曾向毋盐氏借了千两黄金,但利息却是本金的十倍。”
“本朝安帝永初四年,羌人叛乱,连年欠收,官欠民的债款更是达到几十亿,顺帝永和六年,亦下诏向百姓借钱,每家借一千。”
“我在卢师门下时,曾听卢师感慨,官向民借债,不仅自降了官威,也滋生了奸商,纵容了豪强,连年的税收不够偿还债款利息,苛捐杂税、卖官鬻爵之风也因此盛行。”
“先生此举,莫非另有它意?”
刘备本想来一句“卢师曾言,此乃祸国之举”,但又担心此话一出就将这话题给聊死了,徒增尴尬,于是反问了一句。
读史以明志,知古可鉴今。
见刘备举例官向民借债的前人往事,郑平暗暗钦佩。
但凡贤明之主,都会常读史书,以史为鉴,纠正自身的言行。
即便采纳策略,也会以史书记载的前人往事进行比较,避免重蹈覆辙。
“县尊的担忧,不无道理。”郑平敛容而道:“但今日不同旧时。”
“方今天下,豪强林立。”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朝廷又多苛捐杂税,百姓难承其重,黄巾因此而起。”
“犹还记得,光武帝立国之初,曾下令各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
“当时这一政令遭到了豪强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