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机器轰鸣的场景。后世的工厂确实如此,但明朝的工厂却很不一样,说起来它更像是一座……酱菜厂!
各种形状、口径、颜色的水缸、瓷罐代替了机械设备;小推车和背篓取代了传送带;耙子、铲子、木棍就是机械手;斗笠、棉布和皮靴成了最高级的劳保用品。
唯一能称得上和工业沾点边的就是两根烟囱,但样子挺怪,前部连接着类似砖窑的房子,三分之二还是顺着山坡向上爬行,只有最顶端的三分之一才矗立起来。
这座酱菜厂……不对,是制碱厂,采用的生产技术比较原始也比较有名,吕布兰制碱法。大体上讲就是把浓硫酸加入到食盐中进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氯化氢气体。
那两座砖窑似的房间就是反应池,上面的烟囱不应该叫烟囱而是叫接触塔。按照传统的吕布兰制碱法,氯化氢气体应该是被排放掉的,只有硫酸钠可以进入下一步的煅烧工序。
可洪涛多鸡贼啊,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产生效益的机会,逮着小蛤蟆也得捏出点尿来,哪怕是味道很难闻的气体也不肯轻易放弃。
氯化氢气体除了引发酸雨之外还能做啥呢?很简单,把它溶于水就是稀盐酸。嫌浓度不够就再充入氯化氢气体,就能变成不同浓度的盐酸。
硫酸钠和木炭、石灰石则进入煅烧窑进行煅烧,出来的黑灰中混合了残余木炭和40%左右的碳酸钠,经过清水浸取提纯结晶就能得到纯碱了。
虽然这个方法污染严重,成本也比较高,但在17世纪初绝对是非常效率且可行的人工制碱高科技,没有之一。
木炭和石灰石很容易取得,还可以用煤粉来代替,除了人力之外几乎没有啥成本。污染嘛……在饭都吃不饱、衣服穿不暖、军费都筹措不齐、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时,谁还顾得上空气新鲜不新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