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办公室。
“不管怎么样,这种武qì德国必须率先拥有,而且必须要加快装备适应训liàn的步伐,把德国的镰刀打造的更加锋利,能一刀切断高卢公鸡的脖颈才是最佳的选zé。”从陆军部传出的公函,在德意志这座高速运转的机器里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名额,虽然更多的是其他国家都无人问津的基础科学,而很多国家趋之若鹜的德**校名额似乎没有多少。
“戴大人、吴大人,下官王晟,恭请圣安。”
“圣躬安。”戴鸿慈笑着扶起了王晟,几人都在大清的德国使馆会客厅落座。
“这位是王晟王大使。我大清国驻德国大臣。”戴鸿慈介shào道,担心吴宸轩对这位广东小老乡不重视,却不知道吴宸轩早就对这位广东官员进行了深入研究。
“驻德国大臣王晟,1867年8月23日(清同治六年七月廿四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石龙镇旗下街,为广州驻防汉军正红旗舒存佐领下人。1877年留学日本,1882年回国,考入广东同文馆,1886年考取生员,1889年9月以县丞用。1890年转入北京同文馆德文馆,1892年捐笔帖式,指分六部行走,签分工部,1893年4月以大考一等毕业。后保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奕劻)候补主事遇缺即补并加四品衔,1894年9月丁父忧,1896年5月保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候补员外郎遇缺即补,9月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深造,学习法律和军事。”吴宸轩看着度娘提供的这位王大人的介shào,基本上属于广东外事官员的典型经lì。
“光绪二十五年,王晟毕业回国,参加朝廷补考验试,列优等,后任官书局英文翻译官兼京师大学堂德文副教习。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王因曾留学国外,又是翻译官,有“二毛子”之嫌,便携家的离开北京。途经济南时,为山东巡抚袁世凯招为幕宾。次年,义和团毁德使馆,杨被派随专使赴德“赔罪”。回国后,袁世凯推荐杨任山东候补道员、帮办山东军务兼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