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去询问太子,为何要收集魏国这些重要著作。太子道:“臣闻之,秦法起自魏,经商君而西入关中。故愿学也。”使臣回来后,信陵君请了一名博学的学士,专门到太子馆驿授课。太子也不拒绝,也把他排到讨论的范围内,每隔几天,就请来就教。信陵君等人见秦太子似乎真的只是热衷于学习魏国文化,并无异动,也就渐渐松弛下来。
转眼就到了夏天。粮食问题在这个物类丰茂的季节渐渐得到缓解。垣县发来文书,那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好,但劳力严重不足,请大梁征集丁壮数万户,前往垣城,以开矿山。大梁同意了这一请示,即从各县征募流民、赘婿,前往垣城。
魏国地少民众,加之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十分突出。所谓流民就是失去了土地的编户民。没有了土地后,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定居,而是四处流浪。赘婿也是魏国,特别是大梁的特色。那些失去了土地的流民入赘到还算过得去的寡妇家中,为他们耕种土地。这两种人在魏国的地位极低,不招人待见,凡有什么不好的事,都拿这两类人顶缸。
得到垣县的文书,魏相魏齐十分高兴,这成为他减轻负担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新年到现在,魏齐一直陷入粮食不足的恐慌中。冬天冻饿而死的人相望于道,每一个都见证着他的无能。而更为难堪的是,不少官吏,甚至是中高级官员,也发生了粮食危机。他拼命要须贾往大梁调集粮食,而须贾也只能各国奔波,竭力搜寻每一粒粮食,尽量用最有利的价格买下来,迅速运往大梁。那种被逼得几乎只剩一口气的感觉,他们过了三个月。好不容易今年的第一茬粟已经收获在望,粮食的问题有望暂时得到解决。而这时,垣县来书,要求增加劳力,被魏齐认为是时来运转的象征。
但信陵君则有些怀疑,垣县是出了名的穷县,每年不向大梁要求粮食支援就已经是好的,怎么还会主动要求增加劳力呢?特别是现在,虽然能吃的东西多了,但那些什么槐花、榆钱之类的东西也仅比没有吃的强,绝对谈不上是粮食,而且绝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