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啊,那也就是原先的历史了,如今,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变数,会不会有了不一样的结局呢?
4月的春风,吹绿了杨柳岸。
4年4月日上午点分,上海汇山码头挤满了人,你推我搡,人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泰戈尔要来了。”
“泰戈尔是谁?”
“泰戈尔就是那个得诺贝尔奖的人啦,晓得不。”
人群的最前头,是以徐志磨、林徽茵、瞿菊农、郑振铎等人为首的上海文化名人,他们是专程来欢迎泰戈尔一行访华的。
这等盛世,林徽茵自然不想错过,因此在徐志磨前来邀请她之时,林徽茵稍微思忖一会便答应了下来,毕竟机会难得,错过了这一次,还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欢迎队伍足足有余人,也包括上海文学研究会、上海青年会、江苏省教育会,以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各大报纸记者。
一声悠长的鸣笛声响起,“热田丸”号船舶缓缓停下,在水中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船身靠岸,放下长长的阶梯,访华文化代表团缓缓走下来。
梵文学者沈谟汉、画家南达拉·波斯、加尔各答史学馆教授卡利达斯·纳格、社会工作者格林斯等人一一下船。
而走在他们最前面的,就是著名诗人、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
在这个时代,泰戈尔三个字代表了什么?
几乎可以代表当世文化最顶尖层次,即便是放在犹如繁花般的世界文坛,在那最中心的位置,也有其一席之地。
如果说李叔同是在野的一代文宗,那么泰戈尔便是在朝的一代文宗代表。
一明一暗。
泰戈尔身着传统印度长袍,头缠黑色头巾,脚踩黑色布鞋,拾级而下。
长长的络腮胡垂下,亲切又慈祥。
他虽衣着简朴,可那独特的气质,引人注目,在人群中一眼就能注意的他。
一下轮船,泰戈尔看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和炽烈的风景,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