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时机流失。
曹操要迁都许昌的时候,杨奉做出了反对的行动,董承也什么都没做。
汉献帝要这样一个人去和曹操、荀斗智,以弱搏强,从一开始就错了。
而作为盟友,刘备明显是权宜之计,王子服心有不安,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董承的心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依这几个人在许昌的实力,就算杀了曹操也控制不住局面,只是不知道为谁做嫁衣裳,刘备一心逃走就是这个原因;而董承自己把握不定,时间一长,泄密就是难免的事。
衣带诏事件,是汉献帝第二个机会,不过与第一个机会一般,他都是旁观者,虽然亲历其中,但与一个过客没有什么区别。
在后世,汉献帝还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在当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汉献帝伙同丞相司直韦晃与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金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的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
可惜最后,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
而在这件事情之后,曹老板彻底的烦了了。
外有强敌,内有祸患,不然在汉中之中与南征孙吴的时候,曹操也不会在军事胜利的时候放弃了胜利的果实,依然回许都。
不是曹操不明白继续进攻能够带给他的好处有多少,他知道,而且比谁都要清楚。
比如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曹操得汉中,完全可以席卷整个益州的,但是他没做。
不是曹老板不想做,而是他有心无力。
比起刘备的祸患,汉献帝给曹操带来的威胁更大。
刘备得势,不过与曹操鼎立相对,但若是汉献帝得势,曹操便是万劫不复。
这才是为什么曹操每每在要得到军事胜利的时候就撤兵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后来,为消除内部矛盾,曹操将汉献帝所有的亲信全部诛杀,之后,绝望的汉献帝才放弃了夺权的想法,一门心思的做起傀儡皇帝起来了。
此时的汉献帝在昏